
在了解ETF後,我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,到底該怎麼選ETF呢?在賺錢熊剛剛開始學習投資時,也會問自己這個問題,而在分析網站上看到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指標後,賺錢熊卻變得更迷茫,因此賺錢熊將在這篇文章向你分享一些常見的ETF參考指標,讓我麼在選擇ETF時都可以知道這些參考指標是代表什麼以及其背後邏輯。
如果你不知道ETF是什麼,賺錢熊另外有寫一篇文章是介紹ETF:【什麼是ETF】ETF也許是你最佳的投資|新手和老手都需要知道這5點
判斷那個ETF比較好,我們會從成本、風險、收益開始分析:

ETF參考指標
成本
總費用率(Total expense ratio, TER)
總費用率是指ETF每年從總資產中扣除費用(例如管理費、服務費等)的比例。
背後邏輯:對比相同類型的ETF的總費用率,總費用率愈跌,投資的總收益愈高。
風險
ETF頭部持倉(Top ETF holdings)
一般ETF都會公布其十大的持倉,我們可以了解到ETF佔比較高的資產,評估該資產的風險。
背後邏輯:了解ETF的集中度風險,評估持倉的行業屬性,避免單一公司持股比例超過20%。
管理資產規模(Assets Under Management, AUM)
管理資產規模指金融機構所管理的客戶資產總值。這些資產包括股票、債券、現金、房地產等各類投資工具。
背後邏輯:ETF的管理資產規模愈大,也能反映ETF的發行機構有更多的收入,財務狀況穩健,我們的資金也更安全。
成交量(Volume)
成交量是指某段時間內交易的股票或ETF的總數量。
背後邏輯:成交量愈高代表流動性愈好,容易買賣且價格波動較小。

買賣價差 (Bid-Ask Spread)
買賣價差是指市場上「買方最高出價(Bid)」與「賣方最低要價(Ask)」的差額。
背後邏輯:價差越小,代表流動性越好,交易成本愈低,反之亦然。不過ETF市場存在授權參與者(Authorized Participant),為ETF提供流動性,從而減低買賣價差的溢價,因此買賣價差一般較低,不需過分重視。
收益
股東權益報酬率(Return on Equity, ROE)
股東權益報酬率是指公司用股東的錢(淨資產)賺取利潤的能力,公式為「純利 ÷ 股東權益」。
背後邏輯:ROE越高,代表公司運用資金效率越好,不過需要結合負債和行業作參考。一般負債高和科技股都會有較高的ROE,因此在比較ROE時,使用同一行業作參考較為合適。
本益比(Price-to-Earnings Ratio, P/E)
本益比是指股價與每股收益(EPS)的比率,公式為「股價 ÷ 每股收益」。
背後邏輯:P/E愈高代表ETF的價值有可能被高估,我們需要以歷史表現和同一行業作比較。例如標普500指數的P/E通常在20.69 – 28.75之間。
市淨率(Price-to-Book Ratio, P/B)
市淨率是指股價與每股淨資產(帳面價值)的比率,公式為「股價 ÷ 每股淨資產」。
背後邏輯:P/B愈高代表ETF的價值有可能被高估,我們需要以歷史表現和同一行業作比較,而當P/B少於1時,通常代表ETF被低估。例如標普500指數的P/B通常在2.92 – 4.28之間。
資產淨值(Net Asset Value, NAV)
資產淨值是指「每單位」的價值,計算方式為(總資產-總負債)÷ 總發行單位數,為ETF或共同基金的交易定價基礎,反映真實價值。
背後邏輯:資產淨值是會與市值會出現偏差的情況,當市值高於資產淨值時為溢價(Premium),這時賣出ETF便可以獲得中間差價;當市值低於資產淨值時為折價(Discount),這時買入ETF便可以相對較便宜的價格買入。
一般我們散戶能買入的ETF差價不會很大,套利空間不大,出現折價時,主要可以為提供我們購買ETF的契機,對長期投資回報影響并不大。
結語
這些ETF指標都是當初賺錢熊學習投資投資時不懂的概念,希望你在了解這些參考指標後,能有方向選擇ETF。
雖然這些指標能為我們提供方向,但是指標並不是鐵律,我們只可以當作參考。
閱讀更多:【ETF投資分享】為何人生第一次投資選擇了ETF|投資新手快看|標準普爾500
【本文章乃是個人經驗分享和觀察,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,投資前需要自己先研究學習,了解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需要才作投資決定】